活動目的

文建會於2006年提出「區域形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」,試圖「針對台灣重要古蹟、歷史建築、傳統聚落、舊城區、歷史街道等場域(site)環境,進行完整性之保存維護」,其重點在於何種保存價值觀下的維護與活化計畫。其精神其實也就是參考2005年的《西安宣言》(全名為「西安遺產結構物、歷史場所與地區之場域維護宣言」),認為遺產的維護保存與活化並非僅止於歷史建築體上,同時也有其週遭脈絡與環境的概念,當我們仔細地看待淡水的特殊性,亦即淡水的文化地景,依資深淡水工作者,黃瑞茂教授的看法,可以分為「空間」、「時間」、「人間」等三個面向。「空間」包括古蹟歷史建築、傳統街廓與開放空間等;「時間」指各種文化活動及民俗節慶;「人間」則指在地的文化傳承,例如工匠及傳統藝術的累積等等。依此分類可以看出,「空間」為有形的文化財,而「時間」及「人間」皆為無形的文化財[1]

對於文史資料的收集及田野調查,還有對於古蹟點的維護管理,淡水都已經累積了相當的經驗與能量。但是對於淡水的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,如何能組織成足以申請世界遺產的理由,仍需要在地民眾的共同理解、行政機關持續支持,以及更多學者對於此一議題的思考,以逐漸發展出具體可行的行動綱領,做為工作推動的準則,這也是舉辦「2011淡水世界遺產學院」的目的。


[1]黃瑞茂
2007 《台北縣淡水地區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劃》,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,台北